我們不是一間只專門接政府案子的公司。
我們也不把「順利結案」當成目標。
對我們來說,更重要的是:這個案子做完後,有沒有可能在地方繼續產生影響?能不能讓改變開始發生?
我們是精璽創新整合行銷,一個在雲嘉地區深耕六年的地方團隊。這幾年我們參與了八個以上的常態性合作案,橫跨農業、觀光、教育和青年政策。但我們從來不靠「案件數」來衡量成效,而是看這些案子,能不能真的對地方和族群產生改變。
因為我們相信,當「風開始吹」,人是感覺得出來的。
有些案子,一看就知道只是做做樣子。
政府部門常常面對「預算已經下來、KPI設定好了、三個月內要完成」的壓力。但社會問題不是這麼簡單。很多問題是結構性的,根本不是幾個月就能處理完的。
所以我們會放棄那些只是辦活動、發新聞、拍照打卡的案子。即使錢多、曝光高,我們也不做。
我們要的是那些雖然辛苦、雖然慢,但能在地方扎根,讓人們開始交流、互動、思考、甚至想加入的案子。這才是有意義的開始。
在這裡,你會遇到很多不同的人:種田幾十年的農民、剛返鄉創業的年輕人、縣議員、鄉長、公部門承辦、文化團體、還有只想知道補助怎麼申請的民眾。
我們的角色不是替誰說話,而是讓大家可以理解彼此的語言。你講你的,我翻給他聽;他講他的,我再翻給你聽。
這真的需要很多時間。你要不斷拜訪社區、和大家聊天、吃飯、聽故事,然後還要一直聽。
但當人們感受到你真的有在聽,他們就會願意開口。到那時候,計畫才會從「我的」變成「他們的」。
那是一個讓我們很震撼的時刻。
某次農業處副處長跟我們說:「你們再這樣下去,我們農業處會不會都沒人聽了,農民都只問你們怎麼看?」
我們從來沒想當什麼權威或代表,但我們知道,這代表一件事:大家信任我們了。
這份信任,不是靠廣告或包裝來的,而是六年來,無數次下田討論、陪青年做品牌、陪村里改空間、解釋政策細節,累積出來的結果。
我們也不是每次都成功。
有一個案子,我們該做的都做了,活動辦了、人來了、報告也交了。但我們知道——沒有「風」。
沒有人記得、沒有人討論、沒有人想延續。
那次我們學會了:表面上看起來完成的案子,不代表真的有改變。只有走進人們的日常、被認同、被留下來的東西,才算真的「有進去」。
嘉義是一個老年人口比例很高、青年大量外移的地方。
但我們連續辦了幾年的青年年會,從一開始只有幾十人,到現在每年都有兩百多人願意報名回來參加。
不是因為有表演、不是因為有免費東西拿,而是因為——這裡終於有一群人,願意好好談地方、談未來,談怎麼「一起留下來」。
平常有問題,大家會主動私訊我們說:「欸,有件事你們應該知道一下。」
有需要幫忙的時候,總會有人主動站出來:「我可以一起來做」
這就是我們想做的事。
我們希望讓更多人知道:其實政府不是不能合作,只是需要有人在中間幫忙溝通、建立信任。
我們也希望讓更多人知道:「公共參與」不是只有開座談會,而是讓大家覺得「這件事跟我有關,我願意參與」。
不是案子做完了,而是改變開始了。
我們還會繼續走下去,走得更深、更久一點。